服务电话:(工作日 9:00-17:00) 0574-87367176

国内资讯

LOCAL NEWS

信息中心
INFORMATION CENTRE
让煤炭科技多些“未来感”
2018-01-17  

    2017年,煤炭科技领域捷报频传。无论是上游煤炭开发领域,还是下游煤炭加工利用领域,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上游开采领域,顺煤层定向钻孔深度2311米创世界纪录,我国首座TBM施工长距离煤矿斜井建成,神东首个8米大采高工作面正式投产……

  下游加工利用领域,神华集团牵头完成的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化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潞安集团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示范项目(总投资近240亿元)打通全流程,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业化示范装置产出合格产品……

  成绩值得欣喜,却并非“一片大好”。在众人点赞声中,细细品来,上述项目,立足当下,解决实际问题的居多;布局未来、有颠覆性创造的偏少。

  立足实际与规划长远,对煤炭科技同等重要。立足实际,智慧的火花,才能变为发展的本钱,前进才有根基和动力;规划长远,才不会安于现状,满足小利,错失雄起的机遇。找到两者间的最佳契合点,并不容易。

  当前,“以气代煤”“设置禁煤区”……前有环保红线约束、后有替代能源围堵,煤炭人已不会总拿“能源主体地位”的说辞,自我标榜。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让煤炭人对科技兴煤有了更多企盼。

  对未来有重大影响的变革,也许就从眼前点滴的探索开始:“钻机下井、人不下井”,采煤方式彻底改变;不仅重视效率与效益,更重视职业健康防护及劳动强度降低;废弃矿井资源利用找到有效途径,修复后的矿区面貌大变,“后煤炭时代”带来更多科技元素……

  值得庆幸的是,2017年,煤炭人已经在做一些工作。

  14家单位组建全国首个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倡导在时空上准确高效地采煤。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等9名学者提出大胆构想,将深地煤炭资源开采原位转化为气态、液态或气固液混态物质。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负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牵头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我国煤矿安全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项目启动。废弃矿井资源利用有了时间表。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首次提出煤炭化学开采技术架构、工艺系统和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探讨地下气化、地下热解、地下溶解3条技术路径。

  还有,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设的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国际研究中心揭牌,依托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建设的煤炭行业矿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揭牌……这些项目,有的可以立见成效,有的却需要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打基础做研究。

  看准方向,保持定力,不轻言放弃,才能踏出改变未来的关键一步。这对转型中的煤炭行业至关重要。

  据红星新闻报道,2018年秋季,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将通过太空资源项目,开设全球首个太空采矿专业。截至2017年12月,已接收150份申请(其中1份来自中国)。20世纪90年代,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太空资源中心已开始从事“太空资源以及就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但一直仅限于理论方面。正是几十年来一步一个脚印,才促成全球首个太空采矿专业诞生。

  提起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很多煤炭人并不陌生。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等3所煤炭高校的前身),在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东方的科罗拉多”,蜚声中外。两相对比,除综合实力外,我们在布局未来的意识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018年,愿煤炭人的决策与行动,既仰望星空,又脚踩大地,敢想敢干,踏实前进,为行业开创一片新天地。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来源:中国煤炭网    


< -上一篇 下一篇- >